新闻动态

非遗“编”出好日子 农旅“融”出新路子

10月18日至19日,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遵义市开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。记者发现,无论是在赤水大同镇民族村,还是习水桑木镇土河村,特色产业正成为遵义乡村振兴的助推器。

赤水竹编是一项非遗技艺。竹子在经过杀青、破篾、拉丝等二十多道工序后制成编织品,价格可高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。在民族村极竹堂非遗竹编产研学基地,一名村民正专心编织手中茶杯。她告诉检查组,自己每天能编10个茶杯,可得到150元计件工资。

检查组发现,在民族村从事竹编工作的村民,上手后每月收入能在3000元至4000元,技术精湛的每月能拿到8000元甚至10000元。大家做竹编的理由也都很相似——“不用再去外地打工,在家就能挣钱。”

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以来,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。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,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,全面推进全省乡村振兴,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本次执法检查,并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作为重点检查内容。

竹编手艺让民族村570余人直接受益,同时还间接带动周边3000多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。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不仅让村子脱了贫,还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
与民族村相似,近年来,土河村依托资源禀赋,稳步推进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,持续为农增收,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

土河村风景秀丽,夏季气候凉爽,民族文化浓郁。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这里的旅游产业渐渐“热”起来。桑木镇党委书记冯彻介绍,土河旅游主打“周末游”和“夏季避暑度假”,吸引了大量重庆和四川方向的常住游客,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也越来越多,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。“在‘旅游+’的带动下,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66万元,预计2022年旅游收入将突破400万元,土河村这碗农旅饭越吃越香。”

乡村振兴,法治先行。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二条规定,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以农民为主体,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,支持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遵义市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情况让执法检查组欣喜。检查组相关负责人表示,遵义严格履行法定职责,立足资源优势,探索适合本地乡村的发展路径,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,为高质量推进全省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。(贵州日报

记者:郭立